疏肝解郁 · 安神定志 · 重拾生活信心
抑郁症在中医学中属于"郁证"范畴,早在《黄帝内经》中就有"悲哀愁忧则心动,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"的记载。中医认为,抑郁症的主要病机是肝气郁结、气机不畅、心神失养。
中医将郁证分为"五郁":气郁、血郁、痰郁、火郁、食郁。其中以气郁为主,气郁日久可化火、化痰、伤血,进一步影响心神,出现情绪低落、兴趣减退、失眠多梦、食欲不振等症状。肝主疏泄,调畅气机,肝气郁结是郁证的核心病机。
中医治疗抑郁症的基本原则是"疏肝解郁、理气开郁、养心安神、调和阴阳"。通过针灸和中药的综合运用,调畅气机,疏通经络,平衡脏腑功能,改善情绪障碍,恢复身心健康。与西药抗抑郁药相比,中医治疗副作用小,不易产生依赖性,更注重从根本上调理。
现代医学研究证实,针灸对抑郁症有显著的治疗作用,其机制包括:
针灸能够调节大脑中5-羟色胺、多巴胺、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的水平,改善情绪低落和焦虑症状。
调节大脑边缘系统和前额叶皮层的功能,改善情绪调控能力,增强认知功能。
调节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平衡,缓解焦虑、心悸、出汗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。
改善下丘脑-垂体-肾上腺轴功能,降低皮质醇水平,减轻应激反应。
调节睡眠-觉醒周期,增加深睡眠时间,改善睡眠质量,缓解失眠症状。
提高机体免疫功能,增强抗病能力,改善整体健康状况。
主要症状: 情绪抑郁、胸胁胀满、善太息(叹气)、烦躁易怒、月经不调
治疗原则: 疏肝解郁、理气畅中
常用穴位: 太冲、期门、内关、膻中、肝俞、阳陵泉
中药方剂: 逍遥散加减(柴胡、当归、白芍、茯苓、白术、薄荷)
主要症状: 心烦易怒、口苦口干、头痛目赤、失眠多梦、便秘尿黄
治疗原则: 清肝泻火、解郁安神
常用穴位: 行间、侠溪、太冲、神门、三阴交、丰隆
中药方剂: 丹栀逍遥散(柴胡、当归、白芍、丹皮、栀子、薄荷)
主要症状: 咽喉异物感、胸闷痰多、恶心呕吐、头晕沉重
治疗原则: 理气化痰、开郁和中
常用穴位: 膻中、内关、丰隆、中脘、足三里、阴陵泉
中药方剂: 半夏厚朴汤(半夏、厚朴、茯苓、生姜、紫苏叶)
主要症状: 情绪低落、多思善虑、失眠健忘、食欲不振、疲劳乏力
治疗原则: 健脾养心、益气安神
常用穴位: 心俞、脾俞、足三里、三阴交、神门、内关
中药方剂: 归脾汤(黄芪、党参、白术、当归、龙眼肉、酸枣仁)
主要症状: 心烦失眠、潮热盗汗、头晕耳鸣、腰膝酸软、口干舌红
治疗原则: 滋养心肾、清热安神
常用穴位: 心俞、肾俞、太溪、神门、三阴交、照海
中药方剂: 天王补心丹(生地、麦冬、天冬、酸枣仁、柏子仁、五味子)
主穴选择:
治疗频率: 每周2-3次,每次30-45分钟。一般需要4-12周,根据症状改善情况调整。严重失眠者可增加治疗频率。
特色疗法: 头针、耳针、电针等特殊针法可增强疗效。头针可直接刺激大脑皮层,快速改善情绪;耳针可留针数日,持续发挥作用。
根据辨证分型选用中药方剂,并可配合以下安神中药:
在针灸和中药治疗的同时,张医师会进行中医情志疏导,帮助患者认识疾病,调整心态,建立积极的生活态度。必要时建议配合专业心理咨询。
焦虑症在中医中也属于"郁证"范畴,常表现为过度担心、紧张不安、心悸气短、坐立不安等症状。中医治疗焦虑症的方法与抑郁症类似,但更注重理气宽胸、镇静安神。
常用穴位:
推荐方剂: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、甘麦大枣汤等,具有镇静安神、缓解焦虑的作用。
失眠是抑郁症和焦虑症的常见伴随症状。中医认为失眠主要由于心神失养、阴阳失调所致。针灸治疗失眠效果显著,无副作用,不产生依赖性。
病机: 肝郁化火、心火亢盛
穴位: 神门、内关、太冲、行间
方药: 龙胆泻肝汤、黄连温胆汤
病机: 心脾两虚、气血不足
穴位: 心俞、脾俞、足三里、三阴交
方药: 归脾汤、养心汤
病机: 心肾不交、阴虚火旺
穴位: 心俞、肾俞、太溪、神门
方药: 交泰丸、六味地黄丸
病机: 痰热内扰、胃不和
穴位: 丰隆、中脘、内关、安眠
方药: 温胆汤、半夏秫米汤
每天睡前按摩以下穴位,每个穴位按揉3-5分钟,可助眠安神:
纯天然疗法,无化学药物副作用,不产生依赖性
不仅改善症状,更从根本上调理脏腑功能
可与西药抗抑郁药联用,增强疗效,减少西药用量
针灸即刻起效,多数患者治疗后即感到放松
同时改善睡眠、食欲、疲劳等伴随症状
调理体质,增强抗压能力,减少复发风险
德誉堂张德超医师擅长治疗情志疾病
针灸与中药相结合,帮助您走出抑郁焦虑的阴霾,重获内心平静
重要提示: 如果您有严重的抑郁症状或自杀倾向,请立即寻求专业心理医生或精神科医生的帮助。
美国国家自杀预防热线:988 (24小时免费服务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