补肾固本 · 降浊排毒 · 保护肾功能
在中医理论中,肾为"先天之本",主藏精、主水、主纳气,在维持人体生命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。《黄帝内经》指出:"肾者,主水,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。"肾病在中医中属于"水肿"、"虚劳"、"腰痛"等范畴。
中医认为肾病的主要病机是本虚标实。"本虚"指肾气亏虚、肾阴不足、肾阳虚衰;"标实"指水湿内停、瘀血阻滞、湿热蕴结。肾病的发生与脾肾关系密切,脾主运化水湿,肾主水液代谢,脾肾功能失调导致水湿潴留,出现水肿、蛋白尿等症状。
中医治疗肾病的基本原则是"补肾固本、健脾利水、活血化瘀、清热解毒"。通过针灸和中药的综合运用,调节肾脏功能,改善肾脏血液循环,促进代谢废物排泄,延缓肾功能衰竭进程,提高患者生活质量。
针灸能够扩张肾血管,增加肾脏血流量,改善肾脏微循环,促进肾脏代谢废物的排泄,保护肾功能。
通过调节肾脏功能,促进代谢废物的排泄,有效降低血清肌酐、尿素氮等毒素指标。
针灸能够改善肾小球滤过膜的通透性,减少蛋白质的漏出,降低尿蛋白水平。
补肾益气,增强肾脏的滤过、重吸收和排泄功能,提高肾小球滤过率(GFR)。
健脾利水,促进水液代谢,消除面部、下肢等部位的水肿,改善生活质量。
保护残余肾单位,延缓肾功能衰竭进程,推迟透析时间,甚至避免透析。
主要症状: 水肿、血尿、蛋白尿、高血压
中医辨证: 风水相搏、湿热蕴结、脾肾气虚
治疗原则: 疏风利水、清热解毒、健脾补肾
常用穴位: 肾俞、脾俞、水分、三阴交、阴陵泉、复溜
效果: 消除水肿,减少蛋白尿和血尿,降低血压
主要症状: 大量蛋白尿、低蛋白血症、高度水肿、高脂血症
中医辨证: 脾肾气虚、湿浊内停
治疗原则: 益气健脾、温肾利水、化瘀降浊
常用穴位: 肾俞、命门、脾俞、足三里、水分、关元
效果: 减少蛋白尿,消除水肿,改善低蛋白血症
主要症状: 乏力、恶心呕吐、食欲不振、贫血、高肌酐尿素氮
中医辨证: 脾肾阳虚、浊毒内蕴
治疗原则: 温补脾肾、降浊解毒、活血化瘀
常用穴位: 肾俞、命门、关元、气海、足三里、太溪
效果: 降低肌酐尿素氮,改善消化功能,延缓肾衰进展
主要症状: 蛋白尿、水肿、肾功能下降、血糖升高
中医辨证: 气阴两虚、瘀血阻络
治疗原则: 益气养阴、活血通络、固肾降浊
常用穴位: 肾俞、脾俞、胰俞、三阴交、太溪、血海
效果: 控制血糖,减少蛋白尿,保护肾功能。详见糖尿病治疗页面。
主要症状: 腰部绞痛、血尿、尿频尿急
中医辨证: 湿热蕴结、气滞血瘀
治疗原则: 清热利湿、化石排石、理气止痛
常用穴位: 肾俞、膀胱俞、三焦俞、阳陵泉、委阳
效果: 缓解疼痛,促进结石排出,预防复发
主穴选择:
治疗频率: 急性期每日1次,慢性期每周2-3次,每次30-45分钟。需要长期坚持,一般3-6个月为一个疗程。
根据不同证型选用中药方剂:
对于已经进行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的患者,中医针灸仍然可以发挥重要作用:
缓解透析引起的肌肉痉挛、头痛、恶心呕吐、低血压等并发症,提高透析耐受性。
补益气血,增强免疫力,减少感染风险,改善贫血和营养不良状况。
缓解疲劳乏力,改善睡眠和食欲,提高精神状态,增强生活信心。
对于还有部分肾功能的患者,中医调理可以保护残余肾单位,减少透析频率。